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Zero House -[ 零 ]世紀正式開展





















http://www.zerohouse.net/
http://www.ideastorming.tw/blog/hbbp0211 -台科大與國科會的節能blog
http://architechnophilia.blogspot.com/2007/11/zero-house.html 一位British的mad建築師
http://www.spechtharpman.com/

Zero House是由1995年成立的specht and Harpman公司所設計, 除了住宅用途, 可作為生態敏感地區的工作站,偏遠地區的員工宿舍, 臨時救濟居所等.
這幢號稱100%自動化的房子,用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版畜電,可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運行一個星期,房子備有8330升的儲水池,利用進水時產生的重力將水傳送到屋子的各個水龍頭,完全不需要任何電動幫浦,而一些有機廢料則進入屋子下方的消化處理系統,轉化成天然肥料,每年只需清除2次; 室內的可調式Led燈光能持續使用10萬個小時,以上這些控制系統,全部在一部筆記型電腦上的感測器下自動運行.
Zero House獨特的基礎系統,讓他可被安裝在35度的斜坡, 甚至3公尺的水深也沒問題, 並可抵抗強風. 每棟造價35萬美元,再下單時可指定各種顏色與材料, 完成個人專屬的Zero House.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專訪德國環境領袖布朗嘉:永續發展是最低標準

轉載自:天下雜誌(天下雜誌392期 2008/03)專訪德國環境領袖布朗嘉:永續發展是最低標準永續發展,是現在從國家到企業熱門的口號。但是,「談永續發展,是很無趣的,」德國受矚目的環境意見領袖布 朗嘉語出驚人的說。為什麼?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二○○七年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環境英雄」(Heroes of the Environment),要與英國王子同台受獎,把他的名聲更往上、往外擴大。不過在此之前,布朗嘉在環 境保護領域,早就享有環保行動主義者的盛名。布朗嘉是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德國綠黨創始成員、曾把自己綁在煙囪上抗議工廠汙染、受邀加入綠色和平組 織。但布朗嘉發現,再怎麼抗爭、監督,永遠也不能解決今天面對的問題,只談符合規定,都是負面思考,是「人 類想像力的失敗」。「如果愛孩子,會說少打孩子三下、五下是愛孩子嗎?」布朗嘉質疑。要真正愛護環境,「我們應該要盡情發揮人 類的天份和創造能力,超越現有的永續觀念,」布朗嘉深信。他與美國建築師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提出一套「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概念,把「減廢」再往推前到「零廢」,徹底打破過去設計、生產、消費的概念,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更特別的是, 他們合著的《從搖籃到搖籃》一書,是印在塑膠上,可以回收、洗淨、再印刷成另一本書。布朗嘉研究、點子不斷,自己成立促進環保研究機構(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couragement Agency)、MBCD設計公司,開發各種可以完全回收的材質,成為綠色企業家。布朗嘉認為,大部份的企 業是負責任的,希望為自己的產品感到驕傲,應該協助所有企業做得更好。看在化學家布朗嘉的眼中,地球體系是封閉的,任何人造物質都不會消失。如果我們繼續汙染環境、製造廢棄物,我們的生產與消費都會受限 ,終將把地球推向墳墓。「德國人覺得大自然是美好的,人是有罪的。我們應該向大自然學習,」布朗嘉相信,這也是他在中國工作特別深 的體會。在大自然的世界中,沒有廢棄物,萬物皆是養分,回歸土壤。我們也應該盡力讓工業的新陳代謝,融入自 然環境的新陳代謝,打破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生命週期的思考,變為「從搖籃到搖籃」。布朗嘉的概念,已經開始發酵,影響國家、改變企業。他協助福特汽車與GAP服飾等《Fortune》五百大 企業建立綠色企業總部。荷蘭二○○七年九月宣布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搖籃到搖籃」國家;胡錦濤也揭示中國大陸的產業要往「搖籃到搖 籃」方向發展。《天下雜誌》將在三月底邀請布朗嘉教授一起參與「天下企業公民獎」頒獎典禮,分享國際趨勢與先進觀念,並在 他造訪台灣前,搶先採訪。下面是布朗嘉的訪談內容。問:你提出「從搖籃到搖籃」概念,要打破現有的製造思考模式。到底甚麼是「從搖籃到搖籃」?答:最大的差別是,不論是設計、生產、還是製造,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對環境有益」,而不只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不是將人類足跡(footprint)極小化,而是要讓其他的物種因我們的存在和發展而受益 。現在大家呼籲少開車等,談的都還是減少環境衝擊,其實只減少傷害、降低缺點,對於環境其實幫助不大。這就像 談愛小孩,不會說少打小孩三次、五次,就是照顧小孩,那只是降低傷害而已。減少缺點不等於製造 優點。我們應該發展一個系統,製造對環境有利的東西,循環不息。也就是從過去「回收」(recycle)的概念, 提升為「升級回收」(upcycle)。所有被生產的產品,應該打從發想源頭開始,就設計產品最終將被回收再利用,或許是回歸土壤,或是轉換為其他 產品。這就是從搖籃到搖籃的主要概念。問:可以舉個例子嗎?答:我在中國大陸參與設計建造公寓,公寓本身可以儲存水份以供農業使用,他們計劃在未來十五年,在大陸中部 乾燥地區建造此種房子。我們蓋房子的思維是不同的,考量到對環境是有積極正面效果,有助健康、空氣清新或甚 至製造養份給其他生物。我在中國大陸工作兩年,對於資源循環的體會特別多。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很重視循環。他們在田裡找到青 蛙、蛇、蟲都吃,從大自然獲取營養素;被邀請到鄉下作客,吃完飯主人還會要求客人上完廁所再離開,把客人的 營養素歸還到自然循環裡。問:商業還是講求成本效益。這樣的概念在企業中真的可行嗎?答:經濟發展、企業成長的關鍵在於品質,如果商品有害健康、不利環境,那就不是高品質的商品,也不會是美的商品。對環境不利,品質就不好,因為會 增加企業負擔,如果傷害企業聲譽,就會增加成本。例如我們與紡織廠商合作開發布料,改變生產過程中的化學藥劑,思考的不是降低缺點,而是怎麼增加優點,發展 出最好的布料,已經被包括新加坡航空等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採用。這種布料是高品質,對環境友善到可以吃。在飛機的客艙中,布料一定會磨損,如果含有毒物質,會汙染空氣、要 經常更換,這不是很愚蠢嗎?這樣就是品質不好。而使用無毒高品質的布料,減少過濾空氣的負擔、提升空氣品質 、也有益員工健康,甚至因為生產過程不用廢水處理還降低成本兩成,對環境有利,也省下很多錢,這就是高品質 、又美的產品。問:企業要真正的在環保行動上領先,需要打破很多過去思考模式?答:德國有家門窗廠已經不賣實體窗戶,而是賣五年、十年的窗戶的使用權;有家地毯公司現在賣的不是地毯,而 是健康地板保險。這兩家公司都是一段時間後,負責回收產品,再製造,消費者也不用煩惱丟棄、回收的問題,廠 商也因為需要回收再製造,從設計開始就會去除有毒的物質。這樣對企業反而比較經濟,不用擔心這次賣完,下一次客戶就不見了。廠商賣的不是產品,是服務,隨時跟客戶保 持密切聯繫,客戶就像朋友一樣。這樣的模式可以擴展到其他行業、其他產品。例如像NIKE這樣大廠商賣的不是球鞋,而是兩年的健康行走保險 ;車商賣的是交通服務,到期回收再利用。談永續發展是很無趣的,一直重覆在做一樣的事情,很無聊。就像如果跟情人的關係是「永續性」,不是很悲哀嗎?那只是最低標準。我們應該要盡情發揮人類的天份和創造能力,超越永續觀念,我們也可以對其他的物種更有利。問:未來還有甚麼環保議題或趨勢值得重視?答:我認為不用太在意二氧化碳的問題,二氧化碳的問題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能源使用也有許多替代方案。二氧 化碳是養份,可以收集起來用在農業上;未來會發明一種油漆含有發電粒子,漆在房子外面就可以發 電。糧食、營養的問題才是更需要關注的議題,許多地方都糧食不足,可耕地也愈來愈少,我們又拿這些食物來做生質柴油,非常離譜。一九九九年,歐洲只需 要三十噸的糧食,現在進口兩百噸的糧食做生質燃料。很多觀念還要改變。(呂馨玲整理)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Masdar世界未來能源峰會 (WFES)


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News/291/Default.aspx

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專家將共同探討全球面臨的「未來能源」挑戰香港,1月14日/新華美通/ -- 來自亞洲和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專家將雲集首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World Future Energy Summit; 簡稱「WFES」; http://www.wfes08.com),共同為我們的時代所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探索開創性的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包括能源保護、能源安全、環境問題和真正可持續的人類發展。WFES將成為「未來能源」行動最大的聚會以及各國領導人尋求全球能源問題解決方案的主要峰會。在1500名與會者中,有3位總統、13位政府能源/環境部長(包括美國能源部長和歐盟能源專員)、非政府組織(包括國際和平組織主席)、投資者和來自能源、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工業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來自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和中國的代表也將出席這次峰會。各與會代表出席WFES並不是為了就自己的工作範圍侃侃而談,而是來探討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尋求合作伙伴以及達成協議,從而使WFES成為所有負責不同範疇的能源和環境工作者的合作平台。WFES由Masdar(阿拉伯語,意為「來源」)主辦( http://www.masdaruae.com )。Masdar是一項投資幾十億美元的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中心及網絡,發展並商業化最大的替代能源和潔淨技術解決方案,總部設在阿布扎比。Masdar正在與MIT合作成立一個科研中心;他們已經成立了一個潔淨技術投資基金;並且還有多個已宣佈或者準備與能源、技術和重工業跨國公司合作的商業合資項目。 所有活動將在全新的、由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面積6平方公里的Masdar園區進行。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達到碳中和的城市,它運用了眾多潔淨技術和解決方案,包括世界最大的太陽光電能源 (photo-voltaic power source)。首批住戶將於2009年搬進園區。請瀏覽http://www.masdaruae.com/text/v-files.aspx 觀看一段介紹該城市的5分鐘短片。 WFES的贊助人是阿布扎比酋長國王儲兼阿聯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Sheikh Mohammad bin Zayed Al Nahyan,他將主持歡迎儀式。WFES由瑞士信貸集團、殼牌石油、法國Total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 (BP)協辦。 更多資訊,請聯絡:Edelman Ashley Hegland電話:+852-2837-4714傳真:+852-2804-1303電郵:ashley.hegland@edelman.com 消息來源:Masdar

太陽能永續城 阿聯築夢

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News/291/Default.aspx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繼多項獨步全球的建設計畫後,正著手打造全世界第一個位於沙漠內的「永續城市」。這個名為「馬斯達爾」(Masdar,意為源頭)的環保城,預計可供五萬人居住,電力都來自太陽能,市內沒有汽車,完全仰賴大眾運輸。這個城市的設計二十一日在阿布達比所舉行的世界未來能源高峰會上正式對外公開。
馬斯達爾城位於阿布達比近郊,佔地七平方公里,夏季最高氣溫可達攝氏五十度,而且沒有自主水源、土壤或其他動物。如何在這片不毛之地憑空造鎮,而且符合零碳排放的環保概念,將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挑戰。
負責這項計畫的是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事務所的資深合夥人伊凡登表示,興建初期將利用一座大型太陽能發電廠提供電力,最終目標是等待太陽能轉換科技成熟,讓佔全城八十%屋頂面積的太陽能板完全取代電廠,達成自主供電的目標。
都市發展 阿布達比與杜拜較勁
為充分利用環境降溫潛能,全城將以坐東北朝西南的走向興建,以獲得最佳採光及蔽蔭效果;同時建築物仿傳統阿拉伯式建築,全都不超過五層樓高,屋頂透氣且強化遮陽效果,並利用風塔將涼風引入城內降溫。此外,街道限制在三公尺寬、七十公尺長,以維持微氣候穩定並促進空氣流通。
交通部分,馬斯達爾城將使「所有人在二百公尺內一定找得到大眾運輸工具」。伊凡登表示運輸系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聯結馬斯達爾及阿布達比的輕軌電車,第二是人行步道,第三則是利用軌道或磁浮系統的「個人快速運輸艙」。
不過,這項計畫也招致環保人士批評。因為阿聯只花了數十億美元搞再生能源,但花在石油能源上的錢卻仍是數以兆計。
身為阿聯的首都,阿布達比正與杜拜展開激烈的都市發展競爭。阿布達比在海外至少有一兆美元的投資,坐擁近千億桶原油,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城市,它的四十二萬居民理論上每人平均擁有一千七百萬美元。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污泥轉化凈水器-Design That Solves Problems for the World’s Poor

看到圖中的貧人小孩 正開心的扥者"污泥轉化淨水器".....把污泥水快速的轉變為淨化的水, 就知道這個NPO團體作了些什麼創新的改變了!!
http://www.nytimes.com/2007/05/29/science/29cheap.html?_r=1&oref=slogin

NPO-之一百美元兒童電腦




兒童電腦 http://laptop.org/

http://www.inhabitat.com/2007/12/20/video-yves-behar-talks-about-the-100-laptop/

One of our favorite examples of a great green gadget for the greater good, the One Laptop Per Child is getting all kinds of attention and is now widely available for purchase. Check out the latest video interview from Scribemedia of designer Yves Behar talking about the design. Also known as the $100 laptop, the cute and socially innovative computer will be one of the topics of discussion at our upcoming Greener Gadgets conference.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DTM, 創意+公益的第三世界環保設計團體


Design that Matters (DtM), 是一個將環保公益視為創新活動的設計團體

她們認為第三世界的濟世活動: 如嬰兒保溫箱 儲水器等等 缺乏的就是更有創意與創新的設計

創新設計=地球環保=公益濟世

Design that Matters (DtM), a 501c3 nonprofit based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reates new products that allow social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offer improved services and scale more quickly. DtM has built a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 through which hundreds of volunteers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 donate their skills and expertise to the creation of breakthrough products for communities in need. Our goal is to deliver a better quality of service,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to one million beneficiaries through products designed for our clients by 2012.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Shifting container -LOT-EK



http://www.inhabitat.com/2007/09/03/video-shipping-container-homes-from-lot-ek/

Anyone who reads Inhabitat with regularity knows we love shipping-container architecture, and are big fans of the creative NYC architecture firm Lot-ek. We’ve raved about their Recycled Airplane Library and prefab homes made from reclaimed shipping containers. If you are curious to see the faces behind this brilliant work, check out this fabulous presentation given by the iconoclastic Italian design duo at the recent Postopolis event in NYC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預製住宅 : Prefab-housing




預製住宅在房屋工業化的意涵下, 意味者更簡潔省工的製程 相對也是低碳化 模組化與更相容的"載體 container"
預製住宅的發展進度 跟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 與建築師是否願意提升建築的模組思考有關如果只是發展賴以維生的量產式RC高層住宅 短期內利潤豐厚但是長期來看 就像東方人早期仰賴吸食鴉片一樣極高的空屋率與過度膨脹的地皮炒作 無限制將co2負債延伸向下一代
基本上希望國內建築師從業者積極思考"非RC造綠色住宅" 或"預製住宅"幾乎是不太可能之事.因為不符合成本.....或是找不到這樣的業主

西海岸的綠房子-West Coast Green House

西海岸的綠房子West Coast Green House
Michelle Kaufmann

這個2007年十月份建造的綠房子也許可以為我門帶來一些愉悅,在國內談論了多年的潔凈能源與綠建築之後.似乎我們對於一棟"高能源效率的永續綠住宅"還停留在無法真正組裝上陣的觀望時期........那麼也許今年二月份世貿即將發生的兩棟能源住宅示範屋 可以更清晰的介紹永續建材與設備如何被拼裝到一棟住宅上.
BUT....千萬不要期盼二月份世貿的拼裝示範屋 將會與上面這個西岸的綠房子有同樣的美學協調性與高度的整合性....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燒錢不如省能源

只要我們運用適當的方法,保護氣候將可降低經濟成本,而非提高。我們如果能更有效運用能源,就能有經濟上的好處,這些好處並非來自於阻止全球暖化而出現的效益,而是因為節約化石燃料遠比購買來得便宜。
至於如何更有效使用能源,已經有很多好用的方法,眾多聰明的生意人現在正搶著利用這些方法來賺錢。過去10年,化學公司杜邦已將產能提高了近30%,但所消耗的能量卻降低7%,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減少72%(以它們等效能的二氧化碳來測量),至今已節省20億美元以上的成本。其他的五大公司──IBM、英國電信、加拿大的阿肯(Alcan)、諾斯克加拿大(Norske Canada)、拜耳,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也因為降低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總計省下了起碼20億美元。2001年,石油巨人英國石油公司(BP)就達成了預定於2010年達成的目標,亦即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10%,因而在10年間便減少6億5000萬美元的能源支出。今年5月,奇異公司誓言要在2012年之前提升30%的能源效率,以提高公司的股價。這些精明的公司(以及其他數十家類似的公司),知道能源效率可以提升利潤,而且產生更有價值的附帶效益:能源效率高的工廠有較高的品質與可靠度;能源效率高的辦公室,勞動生產力會提高6~16%;商店如果巧妙運用日光來做為主要照明,生意則會提高40%。
目前,美國每一美元經濟產值所需的能源比30年前少了47%,每天因而省下10億美元。這些省下來的錢就好像是鉅額的一般性減稅,因此也降低了聯邦赤字。較低的能源開支不但沒有妨礙,反而加速全球發展。此外,在能源生產、分配、消費過程的每一階段,都還有很多價值可以利用。例如將發電廠中的煤轉換成家用的白熾燈光時,只有3%的效率。在美國電廠中浪費掉的熱量(比日本全國所用能量還多20%),大部份都可以回收以增加收益。全美家庭用電的5%,其實是浪費在關機的電腦、電視和各種電器上(因為待機電路設計不良而浪費的電,相當於12座10億瓦的電廠全速運轉的產能)。整體來說,這些原本可避免的能源浪費,每年在美國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對全球經濟更高達一兆美元。這種浪費造成全球氣候失調,卻未產生任何正面價值。
既然提升能源效率的潛力如此可觀,為何沒見到大家一窩蜂追求?
例如每噸排放到大氣中的碳,汽電共生可擷取出雙倍的功。即使全球經濟持續成長,結合這些新科技仍可在2050年以前大量降低碳排放量。本文將強調那最大的收穫:從配送給企業或消費者的每單位能源中獲取最多的功。在使用者端提高能源效率,可節省最多成本(包括燃料、污染到資本投資),因為從生產端到使用端,一路上各階段都有大量能源流失。所以只要供應鏈最下游少用一些能源,就可大幅減少最上游所需注入的能量。
能源效率革命
以前很多能源效率高的產品既昂貴又罕見,現在則是便宜又普遍。例如,我們現在已可量產電子速控儀,便宜到廠商只送不賣,乾脆隨馬達附贈。20年前,一只省電日光燈要價20美元左右,現在只要2~5美元。這種燈的耗電量比傳統燈泡節省70~80%,壽命則延長10~13倍。另外,可透光但反射熱能的窗戶隔熱紙,現在的價格只有五年前的1/4。的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就很多產品(如馬達、工業幫浦、電視、冰箱等)而言,能源效率高的型號並不會比效率低的更貴。然而在這些好用又便宜的新科技背後,更重要的是,結合和應用這些科技的工程設計已帶來了一場隱形革命。
例如,寒冷地區的房子該用多少熱絕緣材料才恰當?大部份的工程師會計算增加絕緣材料的成本,比對長期下來可節省的暖氣燃油費用,讓前者不高於後者。但這樣的計算方式忽略了整個暖氣系統的投資成本──暖爐、暖氣管、幫浦、風扇等。假如隔熱設施做得夠好,也許根本不必設置暖氣系統。以我的房子為例,1984年興建於科羅拉多州的斯諾馬司,冬天最低溫度可達-44℃,全年都可能降霜。這房屋沒有一般的暖氣系統,因為屋頂用了20~30公分的聚氨酯泡棉來隔冷,厚度40公分的牆壁是石材搭建的,中間也夾了10公分的聚氨酯泡棉。雙層窗有2~3層的透明隔熱膜,中間還灌了氪氣,隔絕效果跟8~14層的窗戶一樣好。再加上空調回收的熱,使得整個屋子散失的熱量,只比從陽光、屋內的電器和人所得到的熱量略高1%。這一點差距很容易補回來,我只要跟家裡的狗玩耍(功率是50瓦,如果玩丟接球則可高達100瓦)就夠了;或者在非常寒冷的夜裡,我可以在小火爐中燃燒過期的能源研究報告。
不裝設暖氣系統替我省下1100美元(1983年的物價)的建築經費,我將這筆錢再加上4800美元,投資一套設備,又幫我節省了一半的水量、99%的燒水能源和90%的家庭用電。這棟房屋共有372平方公尺,洛磯山研究所(RMI;這是我和朋友在1982年成立的一個非營利團體)最初的總部就設在這房子裡,整棟房子消耗的電力只比一個100瓦的燈泡高不了多少(不包括RMI總部辦公設備耗用的電力)。太陽能電池所產生的電還比它高5~6倍,我就將多餘的電賣給電力公司。所有這些提高效益的投資(以1983年的科技)在10個月內就完全回收了;現今的新技術比這更好更便宜。
太平洋瓦斯及電力公司曾在1990年代進行一個叫做ACT2的實驗;他們選了七棟新舊不一的建築物,在裡面做了些高明的建築設計,實驗目的在證明大規模的能源效率改善設施,比零星、小型的改善措施更划算。例如,該公司在加州戴維斯郊區建造了一大片全新的住宅,在夏天完全不用冷氣就可保持涼爽。該公司估計,如果大量採用這種房屋設計,比起同樣大小的傳統房屋,不但建造費用節省了1800美元,使用年限內的維修費也可以節省1600美元。同樣的,1996年有位泰國建築師本亞提坎(Soontorn Boonyatikarn)在濕熱的曼谷附近建造一間房屋,冷氣用量只需要同樣面積傳統房屋的1/7。從冷氣設備節省的費用,就用在隔熱的屋頂、牆壁和窗戶,以保持室內涼爽。這些設計理念都一樣,就是充份發揮整棟建築的功能,獲取多重功效,而不只著眼在個別設備的單一用途。
這樣的全系統工程理念也適用於辦公大樓和工廠。有家地毯工廠於1997年在上海建造廠房,設計師做了兩個小變更,就把熱循環系統的推動電力減少92%。第一個變更是捨棄細管子,使用粗管子;因為粗管中摩擦力小很多,用小一點的幫浦和馬達就可以推動。第二個創新點子就是先排定管路的位置,再決定相連接的設備擺在哪裡。這麼一來,流體行經的管路更短更直,不需要繞道拐彎,更加降低摩擦力和投資成本。
這些觀念並非什麼深奧的尖端科技,只是維多利亞時代踏實工程理念再次抬頭罷了。這些觀念還處處適用。我們RMI有個實務團隊最近發展出新建築設計,幫一家資料中心節省89%能源,另一家化學工廠節省75%,一家超級市場節省70~90%,一艘豪華遊艇節省50%,它們的投資成本都比傳統設計便宜。這個團隊也提議幫現有的煉油廠、礦場或是微晶片廠進行翻修,將可以把能源支出減少40~60%,幾年內這些投資就可以回收。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Wood 木構造性能摘要

Wood 木構造優異性能摘要 (轉自dialogue 118)
以一棟65坪兩層獨棟住宅為例, 其總能源消耗如下:
總耗能: 木構造比鋼構低53%, 比RC低120%
co2排放: 木構造比鋼構低23%,比RC低50%
RC之熱傳導係數1.4w/m為木材之10倍, 為高儲熱性材料(thermall mass)
以住宅而言,牆體內填塞玻璃棉作為隔熱層,可輕易達到能源法規之標準.
因為木材之隔熱值是RC之十倍,且不會儲熱, 如能提高住宅之隔熱值, 將可省電達33%以上(節省1/3之冷氣用電)

西雅圖的「SEA Street」地表水徑流管理


http://e-info.org.tw/node/11235
http://e-info.org.tw/node/11232

永續前瞻的徑流管理策略
越來越多具有環境意識的地景建築師和都市設計師,也開始與水文、植物、以及土壤學家一起合作,投入改造街道排水設計的行列。
2000年,西雅圖的公共設施局(Seattle Public Utilities)、交通局(Seattle Transportation)和部分居民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項稱為Street Edge Alternative Project的實驗性計畫,為街道邊緣的設計提供別於傳統的替代方案,簡稱為SEA Street。
計畫的基地位於西雅圖北部介於117街和120街的第二大道(2nd Ave)的路段,西雅圖公共設施局以自然排水的觀念和作法,將這個路段改頭換面。由於這個路段位於純住宅區,車流量不多,計畫的設計團隊將原本筆直且過寬的街道大量縮減為14英尺,勉強容納兩輛車可以擦身而過,並將道路設計的彎彎曲曲,一方面減低車速,一方面利用道路彎曲產生的剩餘空間設計成淺低窪地(Swale),種植耐水的植栽,以容納並淨化柏油路街道所產生的徑流,除此之外,這條路段的改造還包括入了原本沒有的人行步道。

與其「排水」不如「儲水」 歐美的「自然排水系統」

雖然仍帶著「排水」的字眼,但觀念上反而更是「蓄水、儲水」的作法,將雨水蓄留在當地,在徑流發生的地方就現地處理,在問題的發生的源頭解決問題,遠比傳統上把所有問題集中然後搬運到十萬八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處裡來的有效益。


智慧化居住空間的發展- 日本松下集團展示館

日本松下智慧居住館 http://www.ils.org.tw/ids/pdf/upload/1103002-ils-Res-Doc%20_286.pdf

從日本松下集團展示館看智慧化居住空間的發展走向
智慧化居住空間發展策略專屬網站 內容概要: 隨著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對現代人的生活影響也越來越大。不過因為許多傳統設施、設備與高科技的網路、數位家電、行動通訊等相關應用產品尚未能完全整合,許多跨領域界面的法規與技術規格未明。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05、2006連續兩年的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提出「智慧居住空間發展策略」的議題,以善用台灣於電資通技術及基礎產業製造技術的優勢,及政府正推動之e-Taiwan / M-Taiwan 等基礎建設之上,透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跨領域整合各部會,將之拓展推廣於建築居住生活空間等相關應用上,促進相關產業之蓬勃發展,並帶動國內當前與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

再生呼吸牆 -breath wall

INAX http://www.inax.com.tw/

德國日本全力發展環保產業,除再生能源與運輸工具,還研發銷售「會呼吸的牆」!德國以焚化爐底層灰渣製成的水泥牆可防潮。日本也獨家開發出防潮抗菌磁磚,除國內受用,再進軍全球拓商機。德日業者研發獨步全球商品,政府也修法以獎勵產業發展,這都可供台灣參考。
INAX國際事業推進部部長福岡重隆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這款磁磚可以吸水,所以能防潮,過於乾燥時可適時釋放濕氣,讓室內處在最怡人的溼度中(40%到70%);其次還可因此抑制黴菌發生。
此環保健康磁磚可吸收自建材、家俱釋放出不利人體健康甲醛及甲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天的時間,就可以讓原本高出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 )標準2到3倍的甲醛濃度,降到遠低於標準值。綜合上述機能,並可減低現代人過敏發作機率。

此外,德國也早已在徹底執行垃圾分類,能做到含水的廚餘不進到焚化爐。徹底依執行標準溫度焚化垃圾後,再利用爐底灰渣製作的再生水泥開發出一項環保產業「良性循環」下新產品,即用再生水泥做成的牆,具呼吸力,可以防潮,雨天過後室內不受潮,濕度不過高。充份落實循環使用資源理念。
  德國此類水泥牆,早已運用在「東柏林再生能源推廣中心」等生態建築上。環保人士也透露,相關技術必須徹底做好垃圾分類與焚化溫度控管,被焚化的垃圾不能含水,一旦影響焚化爐內溫度,就會做不出環保牆。
  福岡重隆說,他們也知道德國的環保水泥牆,日本則專注於瓷磚領域的開發,前者吸濕力是珪藻土的2倍,他們的瓷磚則做到珪藻土的4到5倍,並可回收再製造。不過目前的差異是,德國已做到資源重複使用,日本目前則是新製磁磚。
他並與中央社記者分享這類環保產業深入日本社會的現況。他說,儘管舊房子重新整修使用環保磁磚的部分,尚無法統計。不過日本每一年新建房子約100萬戶,其中就有30%採用此類環保健康磁磚。
這類商品在日本市場多用於廚房及客廳,對照其他室內牆面建材(非瓷磚類),價格不會更貴、反而更低,不論對建商或消費者而言,都深具吸引力。
反觀台灣市場,不少營建業者也投入空調機電開發,甚至企圖回收工業區CO2再利用,但是多只能在自己營業機構試驗,展望市場商機,也多將朝向歐洲市場發展,原因是台灣法令跟不上企業研發需求,無法專案執行,亦無整合市場商機予廠商發展,因此無法先讓台灣民眾自己享用。
對照日、德等國,多立刻進行法令更新,先於國內使用環保健康商品,再逐步拓展國際市場。

台灣的立法與主管機關能量,多側重在已比低於他國的油價上反映民情需求,未能同步拓展多元替代性產業與商品。台灣若想發展環保產業,德國與日本官民同心協力,共促產業榮景模式,可作為參考。

柏油路新功用 集太陽能發電

如果你曾赤腳踩在熾熱的柏油路上,就會知道瀝青多會吸收太陽能。
現在,荷蘭一家公司研發出創新的熱能系統,可收集柏油路面與停車場的熱能,供應家庭與辦公室所需。隨著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由荷蘭民間工程公司「Ooms 艾維弘控股公司」架設的熱能系統,已經不像10年前這個構想首次提出時,那麼地讓人匪夷所思。

荷蘭Ooms公司的商業部經理薩能,講解創
新的熱能系統的運作方式。(美聯社)

一小塊路面 溫暖70間房
從一條長180公尺的路面,以及一小塊停車場取得的太陽能,可提供荷蘭北部村莊艾維弘一棟4層樓公寓的70個房間暖氣所需;鄰近城市霍恩一個佔地約1萬4864平方公尺的工業區,也藉著夏天從3344平方公尺路面取得的熱能之助,長保冬天溫暖舒適。
荷蘭通常是多雲天氣,一年稱得上是悶熱的艷陽天天數不多,但只是這樣,就足以提供上述貢獻。
荷蘭艾維弘一棟有70個單位的公寓,部分
就靠這種熱能系統提供能源。(美聯社)

Ooms的道路能源系統(Road Energy System)其實是脫胎於一項降低路面磨耗與保養需要的發明。這種格子窗形狀的系統將可彎曲的塑膠管固定在塑膠格子之上,外層覆上可讓太陽能效能加倍的瀝青,管中的冷水受熱後,將之打進地底深處的天然蓄水層,水溫相當平穩地維持在攝氏20度左右,加熱的水可在數月後重新取出使用,讓道路在冬季維持無冰狀態。
多個可彎曲塑膠管以塑膠格固定後,覆上
瀝青,就可增加太陽的熱能。(美聯社)

同樣的系統也可以從另一個地底蓄水池抽來冷水,在夏天冷卻建築物。
雖然這種系統會讓道路建築費用加倍,但它的好處立竿見影,不僅增加道路與橋樑壽命,也能降低因路面結冰引發的車禍發生率,並減少因路面磨損重新鋪路的必要。
在發現夏天系統吸收的熱能遠超過道路的需要之後,工程人員想到若沿道路興建房舍,就可把多餘的能源拿來取暖。雖然這些水通常不夠熱,需要額外電力加溫,但整個電費計算下來,還是比沒裝設前省下50%的電費。

(取材自美聯社)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1/today-int7.htm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零耗能辦公大樓 , 廣州, 中國


Pearl River Tower, Guangzhou, China
This is the architectural rendering of a building designed by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it is planned to be 71 stories, 2.2 million square feet, and have a "net" zero-energy footprint. The building is designed to use wind turbines, radiant slabs, microturbines, geothermal heat sinks, ventilated facades, waterless urinals,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condensate recovery, and daylight responsive controls. I first noticed mention of this incredible project in an article of Architectural Record Magazine.
According to Roger Frechette, director of MEP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at SOM, Chicago, the building's facade was designed "to accelerate the wind as it moved through the opening in the building." Power potential is the cube of wind velocity, and SOM initially estimated that the design would increase wind velocity to 1.5 times ambient wind speeds. Actually, models tested wind speeds of up to 2.5 times ambient wind speeds in some cases. In translation: the building design could generate power 15 times greater than a "freestanding" turbine.